川北环线63:自贡燊海井·东源井

标签:
千年盐都晒卤台天车大车平锅制盐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上世纪80年代来过自贡,当时还是从成都乘的绿皮火车,这回再来已经是近40年了。再来自贡,除了要参观这里的恐龙博物馆,燊海井就是必选的下一站。


制盐师傅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工具,他们先将地下水抽取上来,经过煮沸、蒸发、结晶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形成晶莹剔透的食盐。厂房外面就有设施展示。

晒卤台

卤水输送管

盐学堂,前几年重修的,现在主要用于小朋友的研学活动。

来到灶房,这里面一口口大锅,是采用传统的煎制方法生产食盐。




顺台阶而下,前往燊海井的井台。



燊海井,这座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的盐井,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经近两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制盐师傅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工具,他们先将地下水抽取上来,经过煮沸、蒸发、结晶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形成晶莹剔透的食盐。厂房外面就有设施展示。

晒卤台

卤水输送管

盐学堂,前几年重修的,现在主要用于小朋友的研学活动。

来到灶房,这里面一口口大锅,是采用传统的煎制方法生产食盐。




顺台阶而下,前往燊海井的井台。

燊海井,这是一座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整个钻井由井身、井架以及蒸馏车间组成,井深
1,014.2
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成。燊海井天车是的清代井盐生产设施,建成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杉木连结、竹篾绳捆扎构成高18米的巨型井架。

天车的一侧是碓架,又称踩架,由圆木架设而成,上面安装有“花辊子”,用来绕篾绳。下面是人工踩板,踩板一端的碓头通过篾绳连接锉井等工具。工作时由几名工人踏踩板,利用杠杆原理,碓头翘起,钻井工具靠自身重力迅速向下冲击,如此反复击碎岩石。

碓架的另一面。燊海井采用石圈和木柱固井,井口有18厘米,井径为16厘米左右。

碓架的细部


碓架的另一面。燊海井采用石圈和木柱固井,井口有18厘米,井径为16厘米左右。

碓架的细部

大车是传统井盐生产中的核心动力装置,主要用于通过缠绕篾绳升降汲卤筒以提取地下卤水。其动力源经历了从人力(需10余工人)到畜力(4-5头牛)再到电动卷扬机的技术迭代。典型大车直径可达4.5米,采用硬木框架与竹制刹车系统,需与水牛牵引装置、天车等设备协同作业完成采卤流程。燊海井的修复工程于2017年恢复了传统大车的生产功能。

艾叶镇境内的东源井始凿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当时仅下好石圈子就停搁,直到公元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又由多股盐商合伙集资复淘加深。在钻井过程中,一边钻井,一边生产,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历时长达四十六年之久。


该井自1892年开始逐步投产以来,至今已有九十四年的生产历史,累计产气五亿多立方米。该井现仍采用我国独创的体现了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低压天然气康盆采气技术生产,日产天然气二万七千立方米,一直保持着高产、稳产的记录,名列自贡盐场气井井群之冠。
2019年12月,东源井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矿井,木制井架,井帽子,盆,烟巷,碓房,过浆房,机车房,大车房,小车房,平锅制盐作坊,踩架;地辊,天辊,机车,木质大车,马槽辊子,大木楻桶,车心石输气沟道。


东源井虽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霜雪雨,但碓房、车房等地面设施和凿井用的井架、踩架、大车等都保存完好,真实地再现了清末盐场的生产场景。
后一篇:川北环线64:自贡张伯卿公馆等